|
“五维”体系融合育人 “三全”保障促进就业 | ||||
| ||||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就业育人高度、就业育人深度、就业育人精度、就业育人广度、就业育人力度“五个维度”不断耕耘,不断创新“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有效融合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开创新时期就业新局面。 一、坚持思想引领,升华就业育人高度 学院注重层设计,成立以党总支书记、院长为组长、辅导员及班主任为组员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和学科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3次专题研究思政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学院党政领导带头给学生讲授党课、思政课,实施落实思政工作责任制。 学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青马培训班、团学干部培训、青年志愿者服务、学生社会实践、红色学习等多元活动,以“读、写、讲、走、唱、看、赛、演、展、挖、研、学”等形式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和活动,让“三全育人”成为学院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二、坚持多方合力,纵深就业育人深度 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技能、提升专业实践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实现建筑行业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小组的领导下,学院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相匹配,2022年362人取得《建筑识图》《建筑信息(BIM)》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94.76%,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本年度“建筑装饰技术应用项目”和“艺术插花项目”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三等奖一项,个人三等奖一项。 三、坚持筑牢阵地,锚定就业育人精度 学院牢牢把握主动权,构建“学院网-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宣传矩阵,组织主流融媒体聚焦学院教学成果报道,打造精品线上课程、金微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育人重要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学院楚晨晖的微课《独立基础平法识图》和章帅的实录微课《我家的房屋面积怎么缩水了》分别荣获微课组和实录微课组三等奖。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增进与学生网上互动交流,弘扬时代主旋律。学院利用QQ、微信等媒体形式,关注学生线上学习、就业、转本等方面情况,引领主流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 四、坚持多措并举,发展就业育人广度 学院通过访企拓岗开拓就业渠道,目前已和市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等52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对接用人单位135家,开展企业宣讲会、招聘会6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与就业平台,学院向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市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输送优秀毕业生19人。 校党委书记郁宝荣出席访企拓岗座谈会 学院牵头筹建成立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提出“集团引航、产教融合、系统育成”的土建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并重”“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并重”的改革路径,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平台——“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 学院联合企业,实行“现代学徒制”,本年度“品清现代学徒班”顺利毕业。同时,我校作为“红石榴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基地”,与惠瑞净化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在学院开设“惠瑞现代学徒班”。 院长瞿立新参加民族地区红石榴合作项目签约 五、坚持文化熏陶,强化就业育人力度 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领域、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紧抓实整合育人资源,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推动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穿全过程。切实加强学院专业文化建设,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加强民族进步团结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廉政教育等纳入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2022届困难学生98人,经与辅导员班主任结对帮扶均实现就业,进入市正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工作,切实实现“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学院始终坚持“五维一体”育人格局,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将职业元素融入专业建设、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打造校企“三全育人”共同体,催生出“红石榴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基地”“现代学徒班”等多个育人品牌,引导学生将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个人愿望有机结合,德技并重、知行合一,不断向社会输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滕晨希;审核:陈文婷) | ||||
|